酒与中国文化也形成了奇特的依附关系。从古至今不少名人和酒也有很多值得一说的故事。
酒是中国饮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,古往今来,无论是一些重大的政治 事件,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节日民俗,都与酒、与酒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系。作为酒的故乡,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酿造酒的地方之一,也是产生 众多酒文化的丰沃土壤,酒与中国文化也形成了奇特的依附关系。从古至今不少名人和酒也有很多值得一说的故事。
在古代但凡是青年才俊,名士大夫就没有一个是不爱酒的。比如醉翁欧阳修 ,酒仙李白。
欧阳修是众人皆知的醉翁,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,写下了他的名篇《醉翁亭 记》。欧阳修喜好酒,他的诗文中亦有不少关于酒的描写。庆历间贾文元任 昭文相时,常与欧阳修畅饮。贾知欧阳修饮酒时喜欢听曲,所以预先叮嘱一 官妓,准备些好曲子来助兴。谁知这官妓闻而不动,再三催促,仍就无动于 衷。贾文元感到很无奈。不料在宴席上,这位官妓在向欧阳修敬酒祝寿时, 一曲又一曲地献唱。欧阳修侧耳细听,听完一曲,饮一大杯酒,心情十分痛 快。贾文元感到奇怪,过后一问,才知道官妓所唱的曲,全是欧阳修作的词 。
晚年的欧阳修更是自称有藏书一万卷,琴一张,棋一盘,酒一壶,陶醉其间 ,怡然自乐。可见欧阳修与酒须臾不离。
李白就更不用说了,他爱喝酒跟他的诗一样出名。
李白一生嗜酒,可以说是与酒相伴一生。杜甫的《饮中八仙歌》:“李白斗 酒诗百篇,长安市上酒家眠。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。”极其传 神地描绘了李白。
关于李白与酒的传说很多,其中有这样一段故事:李白在长安受到排挤,浪 迹江湖时,一次喝醉酒骑驴路过县衙门,被衙役喝住。李白说:“天子为我 揩过吐出来的食物,我亲口吃过御制的羹汤。我赋诗时,贵妃为我举过砚, 高力士为我脱过鞋。在天子门前,我可以骑着高头大马走来走去,难道在你 这里连小小的毛驴都骑不成吗?”县令听了大吃一惊,连忙赔礼道歉。
饮酒给李白带来了许多快乐,他在诗中说“且乐生前一杯酒,何须身后千载 名”,高唱“百年三万六千日,一日须饮三百杯”,要“莫惜连船沽美酒, 千金一掷买春芳”,要“且就洞庭赊月色,将船买酒白云边”,一会儿“高 谈满四座,一日倾千觞”,一会儿又“长剑一杯酒,丈夫方寸心”,酒已经 成了李白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古人喝酒,更多喝的是意境,便是欧阳修那书一卷,琴一张,棋一盘,酒一 壶酒一壶,陶醉其间,怡然自乐的意境。
古代文人墨士爱酒,近代的名士学者也不遑多让。
首先要说的就是我们的周恩来,周总理。周总理这一生与茅台结下了不解之 缘。
据说周恩来酒量极大,堪称“千杯不醉”,据说,红军长征时期,周恩来曾 用超过1两的杯子喝下25杯茅台酒。
1945年,为避免内战、争取和平,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和平谈判。在谈判期 间的一次宴会上,周恩来与毛泽东形影不离,代替毛泽东一杯接一杯酒地干 杯,挡回国民党人士一圈又一圈的“攻势”。
总理平生醉酒只有三次:第一次醉于新婚夜,第二次在莫斯科“外交醉酒” ,第三次为援朝战士庆功而醉。
1975年开始,乘坐中国民航国际航班的旅客都免费赠送茅台酒1瓶。后来改 为免费供应,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取消。
周恩来一生最常喝的酒,当属茅台。回溯至1935年3月16日,红军攻占茅台 镇后,为了保护茅台酒生产作坊不受损失,周恩来领导下的军委政治部就曾 于生产茅台酒最多的成义、荣和、恒兴3家酒坊门口贴出布告:“民族工商 业应鼓励发展,属于我军保护范围。私营企业酿制的茅台老酒,酒好质佳, 一举夺得国际巴拿马大赛金奖,为国人争光,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,对 酒灶、酒窖、酒坛、酒甑、酒瓶等一切设备,均应加以保护,不得损坏,望 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。”这足以看出周总理对茅台酒的喜爱。
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是很喜欢饮酒的,他的故乡绍兴是有名的酒乡,但 他喝酒从不狂饮,而是于款斟慢呷中体味喝酒的情趣。鲁迅还塑造了不少嗜 酒的人物形象,在“咸亨酒店”里,《在酒楼上》,阿Q、孔乙己、吕纬甫 等人物栩栩如生。鲁迅还曾写过一篇《范爱农》的纪念文章,生动地描写了 一位苦闷、潦倒的旧知识分子形象,这位爱喝酒的同乡好友最后醉酒溺亡在 河水中。1927年9月,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,鲁迅作了题为《魏晋风度 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》的学术演讲,精辟地分析和论述了魏晋时期酒在文 人创作和心理上所起的作用。可见鲁迅对酒是颇有研究的。
1988年春以九旬高龄辞世的叶圣陶先生,是民国文坛的元老之一。当有人问 他长寿的秘诀时,他笑着说:“喝酒。”
诗和酒、酒与文人,他们可以说是密不可分,相辅相成,在历经千古沧桑之 后,伴随着人类生息繁衍的过程,酿造了华夏的不朽文明。